有人说:名字就是一个代号,改来改去无所谓,只要大家知道是它,就行。到底是无所谓,还是有所谓?现就水泥助磨剂这一名字改来又改去说说事儿。 我国对水泥助磨剂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后期,只有少数水泥厂试验过用煤、纸浆废液、肥皂废液制作过助磨剂,效果不甚明显。但是,看到国外资料报道的助磨剂使用效果不错,我国水泥科技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研发。由于粉磨电耗占水泥生产电耗的70%左右,所以这种为水泥生产节省电耗、提高粉磨效率的外加物质,一直被称之为:水泥助磨剂。1983年,国家计委还下达了节能科研项目《水泥研磨助剂研究》,1986年完成并通过技术鉴定,研制出3个系列10种助磨剂,可以适用于不同品种水泥的粉磨作业。 1997年,建材工业行业标准将《水泥助磨剂》改名为《水泥粉磨用工艺外加剂》,原因是“与国际接轨”、“等效采用美国标准”。美国人把水泥外加剂分为水泥工艺外加剂和水泥功能外加剂,前者包括水泥助磨剂,而后者主要是指混凝土外加剂。从此,外加剂、添加剂、分散剂、激发剂、早强剂……名目繁多,对助磨剂的“称呼”也跟着混乱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高兴地看到,水泥生产企业粉磨工艺节能、高产的效果出来了;另一方面也十分逆耳地听说,混凝土和建筑工程的麻烦与质量事故,随之越来越多。对于基本建设来说,水泥毕竟是一个半成品,不能保证混凝土质量和使用性能的水泥,就不是好水泥;达不到耐久性要求的水泥就不能使用。基于以上因素,致使许多部门和部分专家强烈呼吁:水泥生产中不允许掺加助磨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