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磨剂行业的这种状况与发展方式粗放有关。回想助磨剂市场形成之初,以国际品牌的高质量产品为主,引领行业的起步发展,但很快转变为以粉剂为主。由于利润丰厚,吸引大量的人员来参与助磨剂的经营,国内许多有名的助磨剂公司都是从那时候获取高额的利润。他们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中小水泥企业,满足中小水泥企业要解决水泥早强不足的问题,或增加混合材来降低成本,或增加混合材来达到安定性的合格。从业人员来自于方方面面,如有的来自于倒闭工厂的工人,有的来自于关闭立窑厂的技术人员等具有水泥生产背景人员,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搞一两个配方,注册一个公司或干脆没有注册公司,招几名工人,用铁锨人工搅拌方式生产粉体助磨剂。除此之外,众多的水泥行业外人员也看到粉体助磨剂产品有利可图,也加入这个行列。当时对助磨剂技术的认识比较肤浅,市场没有什么准入制和质量监督,加上利益驱动在助磨剂中大量使用盐类、碱类等原料,对水泥混凝土、砂浆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埋下不可改变的隐患。近几年通过助磨剂标准的贯彻和中国水泥协会助磨剂分会的工作,上述情况已有根本性转变,但助磨剂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还需急待提高,助磨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需要提高监督力度。 与其他行业一样,助磨剂企业老总们在办理营业执照、贷款、拿地、免税、环评、产品销售…都利用了各种关系,其中不乏高手,玩得得心应手,办成了常人办不到的事,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似乎证明“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下面举几个例子。 有部分助磨剂公司采用“群狼”战略,有数百人的营销队伍,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推销助磨剂。凭借人多机会就多,手段多机会就大的道理,获得不菲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种公司的特点是不搞研发或研发能力不足,应用技术欠缺,甚至在试验结果上和在产品稳定性上做文章。 有些助磨剂企业在关系上(包括部分国内或国外的助磨剂公司)玩得比较高明,他们通过拉拢部分上层建筑的关系,来获取助磨剂业务。如,有的助磨剂公司通过宣传和游说,获取地方政府部门、质检部门或水泥企业上层公司领导等权利机构的信任,采用“以权压人”的方式获得业务,由于这种方式使业务来得比较容易,利润颇丰而稳定,当初对助磨剂行业的雄心壮志也忘了,最后导致产品研发动力和经费投入的下降,却使水泥企业花了大量的冤枉钱,使用助磨剂有没有效益已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大家有机会一起玩游戏。 以上种种现象可以发现,在助磨剂行业“搞关系”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多少人为此而奋斗,为此而折腰啊。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如做官、评院士、申请科研经费、升好校、进演艺圈…都要找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