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物料在粉磨过程中,加入少量的外加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能够显著提高粉磨效率或降低能耗,这种外加物质通称为水泥助磨剂。自从1930年Goddard(高达得)以树脂作为水泥助磨剂在英国首先取得专利以来,先后被用作水泥助磨剂的物质已有几十种。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和原苏联各国在水泥磨上几乎普遍采用了水泥助磨剂。目前,国外水泥助磨剂的使用比较普及,北美地区水泥助磨剂的使用比例高达85%,全球平均比例约为60%,而我国仅为20%左右。如果设想:2007年我国有50%的水泥生产过程应用水泥助磨剂技术,则可以实现:节电6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855万吨,减少石灰石消耗8028万吨,减少黏土消耗1112万吨,多消纳工业废渣6175万吨,减排CO2气体6175万吨,减排SO2气体8.03万吨,节约耕地33330亩,节省废弃物占地30860亩。 我国部分水泥生产企业对使用水泥助磨剂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关注不够,是否使用水泥助磨剂,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否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而一些常用的醇胺类水泥助磨剂,由于成本较高,使用此类水泥助磨剂后,水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够大,这些企业就没有积极性,或者只是在水泥销售旺季使用。加上部分水泥助磨剂生产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跟不上,也制约了水泥企业选择、使用水泥助磨剂的积极性。水泥只是一个中间产品,其质量的优劣,最终都要以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来评价。因此,水泥助磨剂产品质量的“底线”也应该是混凝土的质量性能,尤其是耐久性与安全性。具体地说,水泥助磨剂不仅要对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高产做贡献,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水泥产品的社会责任,即:对混凝土的性能负责、对建筑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