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东大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东阿城西,毗邻济馆高速,地理优越,交通方便,公司集助磨剂,水泥助磨剂,液体助磨剂-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生产各种水泥外加剂的自动化设备和成套生产线、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研发队伍和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为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信息>>
联系电话:0635-3483777
     0635-3483888
     0635-3483999
手机:13706359157
传真:0635-3483999
地址:东阿县铜城办事处工业园
新闻资讯

不同粉磨系统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12/2/7 22:06:54 人气:
1、试验结果与讨论
1.1不同粉磨系统的比较
表1所示为不同系统的粉磨条件,所取出磨水泥及分别在磨头取的熟料、混合材按相应配比在统一试验磨磨成的水泥,其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可视为相同。各试样的物理性能对比及粒度分布见表2、3。
表1 不同粉磨系统的粉磨条件
编号
水泥品种
磨机规格
备注
1
A厂525普通硅酸盐
Φ3.0m×11m+Φ3m旋风选粉机
83%熟料+4%石膏+13%混合材
2
A厂525普通硅酸盐
Φ2.2m×6.5m+Φ3.5m离心选粉机

 
3
B厂425普通硅酸盐
Φ2.4m×12m开流
 
4
B厂525普通硅酸盐
Φ2.0m×11m开流
 
5
C厂525普通硅酸盐
Φ4.4m×14m 开流
91%熟料+5%石膏+4%石灰石
6
A厂熟料自磨
Φ0.5 m×0.5 m 间歇磨
物料配比与1号相同,磨12min
7
A厂熟料自磨
Φ0.5 m×0.5 m 间歇磨
物料配比与1号相同,磨20min
8
C厂熟料自磨
Φ0.5 m×0.5 m 间歇磨
物料配比与5号相同,磨30min
9
C厂熟料自磨
Φ0.5 m×0.5 m 间歇磨
物料配比与5号相同,磨40min
 
表2 各试样的物理性能
编号
筛余/% ?

比表面积/(m2/kg) ?

标准稠度/% ?

抗折强度/Mpa
抗压强度/Mpa
3d ?

7d ?

28d ?

3d ?

7d ?

28d ?

1 ?

1.3 ?

383 ?

26.0 ?

6.30 ?

6.70 ?

8.25 ?

38.2 ?

40.1 ?

56.5 ?

2 ?

1.5 ?

354 ?

26.0 ?

5.41 ?

6.47 ?

7.32 ?

28.7 ?

40.2 ?

52.0 ?

3 ?

4.9 ?

374 ?

24.1 ?

4.88 ?

5.42 ?

7.10 ?

23.9 ?

32.2 ?

45.6 ?

4 ?

1.0 ?

403 ?

24.1 ?

5.57 ?

6.82 ?

7.60 ?

32.3 ?

46.9 ?

54.4 ?

5 ?

2.2 ?

348 ?

24.5 ?

6.25 ?

7.13 ?

8.95 ?

37.9 ?

51.2 ?

64.3 ?

8 ?

1.9 ?

403 ?

24.8 ?

6.52 ?

6.62 ?

8.40 ?

38.8 ?

47.4 ?

63.8 ?

 
表3  各试样的粒度分布
编号
<5μm
5~10μm
10~20μm
20~30μm
30~40μm
40~50μm
50~60μm
>60μm
1
9.3
22.0
11.5
14.4
12.7
4.8
7.6
17.7
2
9.6
23.6
23.1
9.3
11.3
4.6
8.9
9.8
3
11.1
21.9
10.1
11.8
11.8
5.7
5.9
20.7
4
17.2
19.6
16.9
10.6
6.3
7.3
6.5
15.6
5
8.0
9.7
40.7
13.3
6.3
5.0
6.9
10.1
8
17.9
20.8
25.1
13.7
10.1
2.6
6.0
3.8
  
  由表2、3看出,开流粉磨系统的比表面积一般较大,而筛余值不一定小,如3号样。在筛余值较为接近时,例如1号、2号、4号样,开流粉磨的比表面积高于圈流粉磨。5号样为C厂康必丹磨磨制,尽管筛余值较高、比表面积较低,但颗粒组成较为合理,因而水化强度发挥较好。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粉磨系统磨制的水泥其粒度分布是不同的。例如,1号、4号、5号样同是磨制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开流管磨磨制的4号样小于5μm颗粒含量较多,这是由于开流磨中出磨水泥必须符合一定的筛余量才能出磨,使大部分合格的细粉仍在磨内反复研磨,容易产生过粉磨现象,因而使水泥粒度分布较宽,其颗粒形状也呈外表较光滑的球形。圈流管磨磨制的1号样粒度分布相对较窄,均匀性系数n值为1.06,特征粒径De为33μm(见图1),大于60μm的颗粒达17.7%,可见产品中夹有较多粗颗粒。而2号样同属圈流粉磨,操作参数控制较理想,选粉效率较高,磨机长径比L/D较小,使5~30μm的颗粒占55.0%,大于60μm的颗粒仅占9.8%。5号样由康必丹磨磨制,在RRSB图上n值1.16,粒度分布曲线较陡(见图1)。可见粒度分布较窄,其中小于5μm的颗粒占8.0%,而5~30μm颗粒最多,达63.7%,大于60μm的颗粒仅占10.1%。该磨采用Φ8mm×8mm等微介质,其个数达到318 820个/t,是Φ30mm×35mm钢段个数的61.5倍,从而保证细磨仓的研磨效率。因此,虽然它是开流粉磨系统,但已基本上避免了过粉磨现象,水泥的早、后期强度很高。

 
8号样是取5号样时的入磨熟料、石膏及混合材(石灰石)按工厂的配比用实验室统一小磨磨制而成。表2、3结果表明,随着8号样小于5μm颗粒含量的增加,早期强度提高很快,3d后强度增加的幅度减慢下来,使7d、28d强度相应降低。尽管8号样的筛余值低于5号样而比表面积值高于5号样,但7d、28d强度却低于生产磨(5号样)磨制的水泥,这充分说明了颗粒组成对水泥强度的重要影响。

 
目前不少厂家努力提高水泥比表面积,但往往忽略过粉磨问题。当小于3μm的颗粒太多,虽然水化速度很快,但水泥浆体要达到同样的流动度,需水量会增多,因而引起孔隙率增加而降低了后期强度。而且,水泥颗粒过细,会使磨机产量迅速下降,单位电耗成倍增加。因此,如何提高粉磨效率使水泥细度提高而粒度分布合理,对改善水泥性能以及企业增产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2不同熟料实验室试验比较
 
6~9号样为实验室分别磨制的两种水泥。其中6号和7号样熟料取自A厂,8号和9号样熟料取自C厂,磨内球配没作变化。其粒度分布见图2。

 
由图2可看到,尽管粉磨时间不同,颗粒组成也不尽相同,但对于同种熟料,均匀性系数n6与n7较为接近,同样n8与n9也较接近。特征粒径De也有类似情况。A厂熟料为立窑熟料,C厂熟料为回转窑熟料,两者易磨性相差较大,且粉磨时间不同,但几条RRSB粒度分布曲线走向大致相同。可见RRSB粒度分布曲线与磨机类型、磨内结构及研磨体级配关系较大,其次是物料易磨性及所要求的研磨粒度。

2.3水泥强度与熟料强度的比较
 
出磨水泥与熟料小磨试样的物理性能对比见表4。由表4可以看到,由同一试验磨磨制的A1、A2、A3样的粒度分布大体相同,这与前面论述的情况是一致的,而且凝结时间、比表面积也相近。但由不同生产磨磨制的出磨水泥B1、B2、B3样情况就不同了,其中B2样(Φ2.2m×6.5m)的磨内流速较快,使小于5μm的颗粒较少,而大于60μm的颗粒量稍多。B1样(Φ1.83m×7m)与B2样所掺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均相同,由于粉磨粒度较小,使其3d、7d强度都较B2样高,但两者强度低于熟料强度,尤其是B2样强度远低于A2样。B3样粉磨粒度比B1、B2样小,强度发挥较好,且混合材掺量较B1、B2少,已接近熟料强度。而C厂康必丹磨的出磨水泥其强度通常都高于熟料强度。

 
另外,水泥凝结时间与10~20μm颗粒量有关。如B2样与B1样相比,随着<20μm量的减少,凝结时间延长了。水泥样中<20μm的颗粒多于熟料小磨样,但其中较大部分是火山灰等混合材,熟料成分所占的比例小于熟料小磨样,因此凝结时间反而慢。
表4 出磨水泥与熟料小磨试样物理性能
编号
颗粒组成/%
比表面积
/(m2/kg)
凝结时间/h:mim
抗压强度/Mpa
<5μm
<10μm
<20μm
<40μm
>60μm
初凝
终凝
3d
7d
A1
14.5
29.8
48.3
69.0
19.2
303
3∶19
4∶34
35.2
46.0
A2
18.8
34.8
50.0
67.2
18.8
313
3∶20
4∶35
35.4
46.4
A3
14.6
30.8
47.5
68.9
18.5
315
3∶35
4∶40
32.6
46.1
B1
24.8
36.8
55.3
73.3
14.7
383
4∶00
5∶15
29.6
40.9
B2
19.7
33.3
48.7
69.8
19.7
324
4∶20
5∶50
25.2
36.1
B3
23.2
43.5
57.6
75.1
14.3
346
3∶43
5∶10
32.5
44.2
注:A1、A2、A3为某厂1号、2号、3号窑的熟料小磨试样,B1、B2、B3分别为Φ1.83m×7m+Φ1.5m旋风选粉机、Φ2.2m×6.5m+Φ3.5m离心选粉机、Φ3m×11 m+Φ3m旋风选粉机3台磨机的出磨水泥。
3、结语
 
不同的粉磨系统磨制的水泥其粒度分布是不同的。同样的熟料,当粉磨条件变化时其粒度分布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水泥的性能。探讨水泥的合理颗粒组成,能使熟料活性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对于增产水泥,进一步提高水泥质量,改善水泥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网址:
Copyright(C)2011 www.dongdake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东大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sitemap
联系电话:0635-3483777 3483888 3483999 手机:13706359157 传真:0635-3483999 地址:东阿县铜城办事处工业园
备案号:鲁ICP备090121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