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验结果与讨论 1.1不同粉磨系统的比较 表1所示为不同系统的粉磨条件,所取出磨水泥及分别在磨头取的熟料、混合材按相应配比在统一试验磨磨成的水泥,其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可视为相同。各试样的物理性能对比及粒度分布见表2、3。
表1 不同粉磨系统的粉磨条件
编号
|
水泥品种 |
磨机规格 |
备注 |
1 |
A厂525普通硅酸盐 |
Φ3.0m×11m+Φ3m旋风选粉机 |
83%熟料+4%石膏+13%混合材 |
2 |
A厂525普通硅酸盐 |
Φ2.2m×6.5m+Φ3.5m离心选粉机 |
|
3 |
B厂425普通硅酸盐 |
Φ2.4m×12m开流 |
|
4
|
B厂525普通硅酸盐 |
Φ2.0m×11m开流 |
|
5 |
C厂525普通硅酸盐
|
Φ4.4m×14m 开流
|
91%熟料+5%石膏+4%石灰石 |
6
|
A厂熟料自磨 |
Φ0.5 m×0.5 m 间歇磨 |
物料配比与1号相同,磨12min |
7 |
A厂熟料自磨 |
Φ0.5 m×0.5 m 间歇磨 |
物料配比与1号相同,磨20min |
8 |
C厂熟料自磨 |
Φ0.5 m×0.5 m 间歇磨 |
物料配比与5号相同,磨30min |
9 |
C厂熟料自磨 |
Φ0.5 m×0.5 m 间歇磨 |
物料配比与5号相同,磨40min |
表2 各试样的物理性能
表3 各试样的粒度分布
编号
|
<5μm |
5~10μm |
10~20μm |
20~30μm |
30~40μm |
40~50μm |
50~60μm |
>60μm |
1
|
9.3 |
22.0 |
11.5 |
14.4 |
12.7 |
4.8 |
7.6 |
17.7 |
2
|
9.6 |
23.6 |
23.1 |
9.3 |
11.3 |
4.6 |
8.9 |
9.8 |
3
|
11.1 |
21.9 |
10.1 |
11.8 |
11.8 |
5.7 |
5.9 |
20.7 |
4 |
17.2 |
19.6 |
16.9 |
10.6 |
6.3 |
7.3 |
6.5 |
15.6 |
5
|
8.0 |
9.7 |
40.7 |
13.3 |
6.3 |
5.0 |
6.9 |
10.1 |
8
|
17.9 |
20.8 |
25.1 |
13.7 |
10.1 |
2.6 |
6.0 |
3.8 |
由表2、3看出,开流粉磨系统的比表面积一般较大,而筛余值不一定小,如3号样。在筛余值较为接近时,例如1号、2号、4号样,开流粉磨的比表面积高于圈流粉磨。5号样为C厂康必丹磨磨制,尽管筛余值较高、比表面积较低,但颗粒组成较为合理,因而水化强度发挥较好。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粉磨系统磨制的水泥其粒度分布是不同的。例如,1号、4号、5号样同是磨制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开流管磨磨制的4号样小于5μm颗粒含量较多,这是由于开流磨中出磨水泥必须符合一定的筛余量才能出磨,使大部分合格的细粉仍在磨内反复研磨,容易产生过粉磨现象,因而使水泥粒度分布较宽,其颗粒形状也呈外表较光滑的球形。圈流管磨磨制的1号样粒度分布相对较窄,均匀性系数n值为1.06,特征粒径De为33μm(见图1),大于60μm的颗粒达17.7%,可见产品中夹有较多粗颗粒。而2号样同属圈流粉磨,操作参数控制较理想,选粉效率较高,磨机长径比L/D较小,使5~30μm的颗粒占55.0%,大于60μm的颗粒仅占9.8%。5号样由康必丹磨磨制,在RRSB图上n值1.16,粒度分布曲线较陡(见图1)。可见粒度分布较窄,其中小于5μm的颗粒占8.0%,而5~30μm颗粒最多,达63.7%,大于60μm的颗粒仅占10.1%。该磨采用Φ8mm×8mm等微介质,其个数达到318 820个/t,是Φ30mm×35mm钢段个数的61.5倍,从而保证细磨仓的研磨效率。因此,虽然它是开流粉磨系统,但已基本上避免了过粉磨现象,水泥的早、后期强度很高。
8号样是取5号样时的入磨熟料、石膏及混合材(石灰石)按工厂的配比用实验室统一小磨磨制而成。表2、3结果表明,随着8号样小于5μm颗粒含量的增加,早期强度提高很快,3d后强度增加的幅度减慢下来,使7d、28d强度相应降低。尽管8号样的筛余值低于5号样而比表面积值高于5号样,但7d、28d强度却低于生产磨(5号样)磨制的水泥,这充分说明了颗粒组成对水泥强度的重要影响。
目前不少厂家努力提高水泥比表面积,但往往忽略过粉磨问题。当小于3μm的颗粒太多,虽然水化速度很快,但水泥浆体要达到同样的流动度,需水量会增多,因而引起孔隙率增加而降低了后期强度。而且,水泥颗粒过细,会使磨机产量迅速下降,单位电耗成倍增加。因此,如何提高粉磨效率使水泥细度提高而粒度分布合理,对改善水泥性能以及企业增产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2不同熟料实验室试验比较 6~9号样为实验室分别磨制的两种水泥。其中6号和7号样熟料取自A厂,8号和9号样熟料取自C厂,磨内球配没作变化。其粒度分布见图2。
由图2可看到,尽管粉磨时间不同,颗粒组成也不尽相同,但对于同种熟料,均匀性系数n6与n7较为接近,同样n8与n9也较接近。特征粒径De也有类似情况。A厂熟料为立窑熟料,C厂熟料为回转窑熟料,两者易磨性相差较大,且粉磨时间不同,但几条RRSB粒度分布曲线走向大致相同。可见RRSB粒度分布曲线与磨机类型、磨内结构及研磨体级配关系较大,其次是物料易磨性及所要求的研磨粒度。
2.3水泥强度与熟料强度的比较 出磨水泥与熟料小磨试样的物理性能对比见表4。由表4可以看到,由同一试验磨磨制的A1、A2、A3样的粒度分布大体相同,这与前面论述的情况是一致的,而且凝结时间、比表面积也相近。但由不同生产磨磨制的出磨水泥B1、B2、B3样情况就不同了,其中B2样(Φ2.2m×6.5m)的磨内流速较快,使小于5μm的颗粒较少,而大于60μm的颗粒量稍多。B1样(Φ1.83m×7m)与B2样所掺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均相同,由于粉磨粒度较小,使其3d、7d强度都较B2样高,但两者强度低于熟料强度,尤其是B2样强度远低于A2样。B3样粉磨粒度比B1、B2样小,强度发挥较好,且混合材掺量较B1、B2少,已接近熟料强度。而C厂康必丹磨的出磨水泥其强度通常都高于熟料强度。
另外,水泥凝结时间与10~20μm颗粒量有关。如B2样与B1样相比,随着<20μm量的减少,凝结时间延长了。水泥样中<20μm的颗粒多于熟料小磨样,但其中较大部分是火山灰等混合材,熟料成分所占的比例小于熟料小磨样,因此凝结时间反而慢。
表4 出磨水泥与熟料小磨试样物理性能
编号 |
颗粒组成/%
|
比表面积 /(m2/kg) |
凝结时间/h:mim
|
抗压强度/Mpa |
<5μm
|
<10μm |
<20μm |
<40μm |
>60μm |
初凝
|
终凝 |
3d |
7d |
A1
|
14.5 |
29.8 |
48.3 |
69.0 |
19.2 |
303 |
3∶19 |
4∶34 |
35.2 |
46.0 |
A2
|
18.8 |
34.8 |
50.0 |
67.2 |
18.8 |
313 |
3∶20 |
4∶35 |
35.4 |
46.4 |
A3
|
14.6 |
30.8 |
47.5 |
68.9 |
18.5 |
315 |
3∶35 |
4∶40 |
32.6 |
46.1 |
B1
|
24.8 |
36.8 |
55.3 |
73.3 |
14.7 |
383 |
4∶00 |
5∶15 |
29.6 |
40.9 |
B2
|
19.7 |
33.3 |
48.7 |
69.8 |
19.7 |
324 |
4∶20 |
5∶50 |
25.2 |
36.1 |
B3 |
23.2 |
43.5 |
57.6 |
75.1 |
14.3 |
346 |
3∶43 |
5∶10 |
32.5 |
44.2 |
注:A1、A2、A3为某厂1号、2号、3号窑的熟料小磨试样,B1、B2、B3分别为Φ1.83m×7m+Φ1.5m旋风选粉机、Φ2.2m×6.5m+Φ3.5m离心选粉机、Φ3m×11 m+Φ3m旋风选粉机3台磨机的出磨水泥。
3、结语 不同的粉磨系统磨制的水泥其粒度分布是不同的。同样的熟料,当粉磨条件变化时其粒度分布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水泥的性能。探讨水泥的合理颗粒组成,能使熟料活性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对于增产水泥,进一步提高水泥质量,改善水泥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